EVO视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建设教育强国

  师资体系     |      2024-11-05 21:46

  EVO视讯“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直以来,关心、关注教育,建言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待遇提高是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内容。为壮大教师队伍力量,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在不断努力。

  四川省政协委员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立好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教师的应有素质、师德师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5月9日,四川省全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从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压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等“五方面发力”,推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后,多位省政协委员谈起了自己对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的看法。

  “德之所指,既包括思想境界、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也包括道德素养、职业操守等。”省政协教育委主任郑学炳认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师德建设中两个必须同样高度关注的着力点,两者共同发力,才能有力支撑起师道尊严。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将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完善师德专项教育制度、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制度、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的宣传,严肃惩戒师德失范行为,让争做“大先生”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向记者介绍了该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底色、课程建设为引领、科研课题为推手、课堂建设为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切实筑牢思想防线;通过集中学习法律法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以及优秀员、感动校园人物、“耕耘奖”等评选,培育教师职业精神。通过构建教师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完善分层分类培训课程、建设多元化多层级培训基地、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行动等带领全体教师提升专业发展,赋能学校优质提升。她呼吁搭建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平台,对教师开展定期心理筛查,心理健康讲座或辅导,共同关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近期出现的个别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省政协委员高善峰呼吁,教育系统应尽快建立师德失范“黑名单”,将在思想政治、学术道德、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作风方面师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的教师拉入“黑名单”。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修养,强化师德师风监察监督,规范教师行为。(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郭健)

  天津市政协建议激发创新活力 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是关联全社会的事业,要突出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推进师资培训提质增效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教育评价标准同样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与呵护。天津市政协围绕教育发展关键问题履职尽责,联合部分派开展针对性调研,委员、专家、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建言。天津市教委积极采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主阵地,肩负着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职责。民进天津市委会以转变教师培训方式为专题深入部分高校调研,建议完善培训机制,把教师培训的主体下放到学校,实现培训主体的校本化。同时要拓宽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调研组认为,教育的变革,首先在教师观念的转变,而教师的转变,关键在上级评价标准的改变EVO视讯。要通过评价标准的改革转变,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最终改变教育生态。

  “评价标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指挥棒,需要相关部门顶层设计,引领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业绩和教学艺术等多方面指向德业双馨、德才兼备、素养育人。”在调研组看来,要通过榜样引领,典型示范,让真正的教书育人的名师成为学习的对象;同时为教师创设各种平台,真正让教育促进人的觉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采纳民进天津市委会转变教育评价导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建议,天津市教委印发《市教委关于深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深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分层贯通的教师评价制度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重点考核评价,完善分类评价标准,优化分类评价方式,建立协同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职前培养过程,难以在短期的、普及性的职后培训中掌握具备实效的教师技能。高校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在人才准入标准、职后培训规划、评价考核体系等各方面均存在重专业能力(科研水平)、轻职业能力(教学水平)的现实问题。”陈娜等委员深入调研提出建设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师团队建议。市教委积极回应,表示将不断优化培训内容,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需求调研、专家论证、一线教师参与开发等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激励教师在科研、教学和实践方面全面发展。”张宝菊委员建议完善高校职称改革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分类评价方式,如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评估、科普成果鉴定、创新创业项目评估等,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尤其在职称晋升中注重科研、教学、实践的平衡,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丰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重点考核评价,完善分类评价标准,优化分类评价方式,激励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教师队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 张原 李宁馨)

  江苏泰兴市政协助力打造“三师”型教师队伍 厚植教育“硬支撑”

  秋风为序,扬帆起航。9月3日上午,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2024年秋季学期迎来了1000多名初一新同学和31位新老师。如何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让新老师迅速融入洋思、提能赋能,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摆在曹伟林校长面前的一份“考卷”。

  曹校长面对的问题,正是家长关心的,也是政协委员关注的。2023年以来,泰兴市全面推进“强师计划”实验区改革,致力“三师”型队伍建设,培育培优一批厚德人师、立业经师、领教名师。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协委员中的一线老师首先意识到:对标“三师”型要求,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去年下半年起,泰兴市21名教育界别委员分工合作,走访调研城乡各学段学校,听取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师代表建议,围绕构建“三师”成长体系、厚植教育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形成建言材料,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和盘托出一批“金点子”。

  委员们建议,完善教师阶梯式培养规划,加大师范类高层次人才、教育专项青年人才引进力度,落实新师、青师三年培养计划,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联合培养,组建老教师、老校长、老专家“银师指教团”闭会期间,市政协又组织委员通过界别协商、视察回访、委派民主监督等形式,密切关注建议采纳落实情况。

  泰兴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认真梳理研究委员们的建议,把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纷纷充实到“强师计划”措施之中。全市教育系统锚定“以优秀育优秀、以人才培人才”目标,立足“全员全阶全科”,持续开展“师德师心师道”全员集训,制定新师、青师、良师阶梯式培养规划,举行“轮回式”素养比赛和“赛马式”课堂竞赛,推行“兴学课堂”,实施“联科行动”“沉底行动”,为教师成长成才搭台架梯、蓄势赋能。同时,配套制定师德师风“十条禁令”、学校教师减负“双十条”和尊师惠师“暖心大礼包”,全面优化和落实强师惠师政策,全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生态。

  2023年以来,泰兴新增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省级名师(校长、团队)3个、正高级教师5人、泰州市三级骨干教师186人,有效构筑了教师队伍的“高原”“高峰”。

  除此之外,泰兴市委办、政府办、政协办联合制定《市政协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办法》,对近三年政协围绕集团化办学、师德师风建设、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议题提交的协商、评议、调研报告以及提案、社情民意等建言成果,逐一“面对面”进行“清单式”反馈,做到件件有回音,项项有落实。

  9月6日,泰兴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听取“强师计划”改革实验区推进情况,部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强师计划,优先保障要素、落实资金、安排供给,齐心协力擦亮泰兴教育之乡的金字招牌。”泰兴市委书记张坤表示。(通讯员 周永林 李莉 记者 江迪)

  广东省政协建议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补齐乡镇基础教育短板事关民生,也是广东建设教育强省亟待破解的难题。

  为此,广东省政协在2023年开展了“提高我省乡镇(街道)三所学校办学质量”专题调研,深入乡镇,与“三所学校”(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小学、1所寄宿制中学)校长、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调研组发现,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三所学校”面临着教师老龄化、教师招聘难等问题。对此,调研组建议优化教师招聘流程和交流机制,对于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招聘,要适当调整学历要求,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以便吸引更多热心于乡村教育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此外,调研组还建议合理分配发达与偏远地区教师编制资源,积极推进教师轮岗工作。

  乡村缺教师,尤其缺少优秀教师。今年,省政协委员刘松林再次聚焦“三所学校”建设,建议要保障教师待遇,让农村学校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书育人。同时,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教师编制配置、岗位设置、教师聘任等工作,在人才引进分配时优先考虑乡镇“三所学校”,配齐学科教师。

  引进人才是破题的关键,也是委员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在今年6月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在讨论如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与会者多次提及教育人才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可从“以城带乡”入手,推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将教育人才引进欠发达地区。民进广东省委会也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加大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和配置,通过乡村学区内“走教”、本土化培养、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方式,补足配齐乡村教育的缺口和短板,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然而,乡村教师不仅要“下得去”,还要“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好”。民进广东省委会提案建议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和福利待遇,坚持“越向基层,越偏远,越艰苦,教师津贴和地位越高”的原则,提供住房和交通保障,实行教师家属医疗优惠政策,落实乡村教育行政奖励制度、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职称评定倾斜政策等,激发教师对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感、职业幸福感和学习进步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向更高专业层次上发展。

  这些建议得到了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采纳。近年来,广东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统筹安排“两个不低于或高于”、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等用于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补助资金超30亿元。目前,全省各县(市、区)基本实现“两个不低于或高于”目标要求。同时,广东还创新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拓宽基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多措并举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记者 林仪 揭春雁)

  “教育为什么卷?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等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在今年初的山东省两会期间,济南市历城区政协副主席、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新生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的思考。

  早在2021年,教育部函复山东,支持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要求山东为全国振兴乡村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获得教育部支持的试点省份。

  “一直以来,山东省乡村教育总体呈现处所多、规模小、基础弱、质量低的特点。”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山东将教育振兴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先手棋和基础桩,优先投入、重点保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财政每年下达资金36亿元,支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每年还下达资金8000万元,支持开展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省级集中培训,带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启动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历提升计划,重点提升乡村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孙晓筠说。

  记者了解到,为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创新完善了乡村教师“十一条”惠师待遇。尤其是在乡村教师评职称难方面,山东不断拓宽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渠道,创新建立了“双定向”基层职称制度。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乡村教育领域设立专属基层的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对乡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制定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专属评价标准,并将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基层职称仅限基层使用,离开后无效。”据孙晓筠介绍EVO视讯,目前,全省已有4.6万余名来自乡村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获得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

  在全省搭建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直评”通道,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乡村中小学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参加职称评审。孙晓筠表示,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万余名乡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直评”取得相应职称。

  “目前教师编制实行区县负责、地级市统筹,因市、区两级均缺少事业编制来源,在编教师严重不足。”李新生说。

  “可通过县级调、市级补、省级统的方式统筹挖潜,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全面达标。”山东省委编办副主任叶松浩说,5年来,山东各级政府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5.7万余名,其中仅省级就下达周转编制1.12万名。全省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82万余名,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记者 张文敬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