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视讯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我国已经开始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前沿科技成果也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将前沿科技成果与校内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以点带面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建议:一、重塑科学教育的育人理念。给予科学课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学科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正向激励,既通过科学基础教育夯实基础,又通过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前沿科技融入科学教育的教学难点。
二、完善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完善前沿科技成果和校内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政策法规;实施边远区域科学教师支持计划,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基本的科学实验室和科学课程教具;构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试点机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出台支持科学教育日常化的政策,实现前沿科技普及的提质增效。
三、培育主辅结合的师资队伍。以专职科学教师为主体,健全全过程师资培养体系,扩大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制定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入职资格标准,合理设置评价考核标准,完善科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实行科学教师评价和持续培训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后备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机制。
四、巩固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设置贯穿性的教学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课程的设置。建立包括前沿科学教育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前沿科技教育基础建设,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维护经费。推进教材修订,动员组织科研机构EVO视讯、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编写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高质量教材,将前沿科技成果充分融入教材。
五、丰富前沿科技的传播渠道。加强科普期刊构建前沿科技研究和校内科学教育的信息交流机制,推动青少年科普期刊的内容完善,完善前沿科技的传播渠道。深入开展“馆校合作”,以科学课程作为链接学校和科技馆的主线,形成“资源共享,双向互动”的良性局面。健全前沿科技成果的媒体传播机制,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使之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的“风口”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抢占人工智能战略领域制高点。我国拥有海量的数据优势、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建议
一、发挥东部人才产业等优势,在东部打造人工智能策源地。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力度,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从“跟跑”迈向“领跑”。
二、强化算力资源统筹部署,在西部打造人工智能训练场。深化“东数西算”工程,引导各类算力向人工智能训练场集聚。
三、强化数据资源统筹,加快打造新型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战略数据资源体系,打造国家级基础语料库。
四、加大场景开放,建设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着力破解数据流通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差异化的大模型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水平、制造服务附加值较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主要原因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应加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
一、加强顶层创新制度设计,打造创新生态制度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及相关政策体系,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引领和政策引导。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时效性。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和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三、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全要素支撑。研究制定新的激励政策,大力落实现有的优惠政策,加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时代标志。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聚焦智能制造出台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已刻不容缓。建议
一、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支持推动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
二、加快智能制造应用普及。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未来工厂”,构建一批中小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样板并加强复制推广,支持工业大省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三、加快形成智能制造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评估评价工作体系,构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发展生态。
在当今世界大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地方实践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统筹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建议
一、统筹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
二、统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与融合,进一步加大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辐射带动与成果转化作用。
三、统筹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投入效率,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投入力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是目前需探讨的重要命题。建议
一、创建高效技术中介平台,构建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作用,实现高效对接。
二、坚持产业需求目标导向,强化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支撑,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
三、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与障碍,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
四、畅通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成果转化体系。
五、重构引才聚才用才制度,优化科技成果与经济融合环境,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中约90%来自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较少,这一领域投入的比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
一、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根据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地区基础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制定基础研究行动计划。
二、激活企业投入和参与基础科学研究新动能。应鼓励企业通过科研立项、与地方政府联合投入等方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达到参与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
三、深化基础研究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畅通渠道。推动形成支持基础研究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的快速完善。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科技现代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建议
一、实施“百万科技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让企业自己“想创新”。
二、深化产学研融合的方式,实施“万家产学研联合体建设计划”,推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北斗七星式”的产学研联合体,让企业“能创新”。
四、完善创新项目组织模式,强化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应用目标明确的科技计划项目,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民营企业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科研创新的因素:科研成果和商业秘密保护难、参与政府项目难、科研创新资金保障难等。建议
一、营造科研创新良好环境。强化对民营企业科研创新的精准支持,建立完善良好的科研创新制度,努力营造民营企业竞相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修订和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出台商业秘密保护法,形成保护科研创新成果的法律体系。
三、完善科研创新相关政策。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奖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对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给予重大资金支持。
近年来,各省市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EVO视讯,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调研发现,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仍面临股权投资力度不足、科技信息共享不足、知识产权融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初创科技型企业给予更有力的股权孵化支持,完善政府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尽职免责和投资容错机制。
二、加大公共信息共享力度。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信用、生产经营、研发数据、科技人才、政府奖补及股权融资等公共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三、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知识产权评估标准、评估流程。优化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模式,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收储交易。建立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