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视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教育需要许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否则,即使有最先进的校舍、最顶尖的设备、最优质的教材,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绘制了宏伟蓝图,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贯彻实施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永恒的主题,而教师队伍建设正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保障措施,凸显出教师队伍建设对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纲要颁布五年来,国家加快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系统推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不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下面几方面的成绩:
教师素质,师德为先。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古今中外教育先贤都是在追求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孟子,都追求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我们搞师德建设,建立教师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性评价和类别化评价体系,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师认识教育的本真、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规划自己、设计自己、描绘自己,在学生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如此教师才会将学生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才会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的发展,才会有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只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才能引导广大教师到达思想道德发展的崇高境界,才能让广大教师获得精神世界的安适与宁静,才能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建设的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要求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2011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2013年以来,又先后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出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分别提出严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六个严禁”,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正面宣传与坚决查处违反师德事件结合起来,将师德建设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科学活动,要遵循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引导生命发展的行为艺术,需要运用教育智慧,讲究教育技巧。所以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宽厚的综合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巧妙的教育艺术。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不讲究适合的教育艺术,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学校是分层次的,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多个层次,各层次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与此相对应,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无论什么层次的教师教育,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教师专业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着力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理念,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因此要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近年来,国家逐步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努力打造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格局。截至2014年,全国培养师范生的本专科师范院校达173所,举办教师教育的本专科非师范院校达338所,非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比例达47.1%。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动师范生培养机制模式改革,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不断加大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中职、特殊教育五类教师培养改革,全面推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着力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目前,已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5%以上,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大幅提升了广大农村教师整体素质。2014年教师节前,习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期间,对国培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国培计划”为中西部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为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2015年教师节,习又专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希望。
2013年10月,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首次建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创造性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一年来,已完成近200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工程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这将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近年来,我国还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2.4万多名中高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面向高等教育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特别是教学能力,在组织实施“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过程中,强化教书育人导向,加大对候选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考察力度,推动长江学者、知名专家带头上讲台上好课。
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中之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已成为教师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同志在近年的教师节多次接见优秀教师代表并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评选表彰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并不断完善,教师的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高,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了与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同步同幅度调整的长效联动机制,这就有利于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水平,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任教、终身任教。2015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教师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工资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截至2015年,中央财政已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惠及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在补助标准较高的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
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这一点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尤为如此。只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确保每个乡村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乡村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减贫脱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长期以来,乡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的乡村教师队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优秀骨干教师短缺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势迫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在纲要的指导下,国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如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为乡村教师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好事。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乡村教育事业焕发了生机活力。特别是2015年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更是一场及时雨,让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如渴得浆、如热得凉。该计划提出要畅通源头活水、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提高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提升素质能力、让乡村教师教得好;要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务(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项措施,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信随着该计划各项政策举措的全面落实,乡村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更高腾飞。
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是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包含教师资格准入、编制管理、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奖励等制度在内的完整的教师管理体系,为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了制度支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或改革不完善的情况,如不能有效严把入口关,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优秀教师向大城市流动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在教师聘任办法、职称职务制度、专业发展标准等方面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打造教师管理模式“升级版”,努力提高教师管理效率和水平。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截至2014年底EVO视讯,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省(区市),平稳组织了7次全国性教师资格考试,85万人参加笔试考试,累计177万人申请定期注册,暂缓注册了一批教师。这项政策严格了教师职业准入,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探索建立了退出机制,盘活了现有教师资源存量,提升了教师队伍质量水平。国家不断扩大并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近30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称(职务)过渡,806名新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近4万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这必将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心,调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教育部还规划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目前已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以及幼儿园园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等,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专业规范,有力保证了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2015年开始,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今后若干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带有全局性的关键举措。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了解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本职工作,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贾跃亭:FF再获3000万美元融资!明年1月首批原型车亮相,美国新能源车四万美元以下几乎没有具有竞争力产品
男子称被副校长“情人”诬告,后因妨害公务、诈骗获刑5年,出狱后计划申诉;官方:违反生活纪律,免职
23.99 万元起历史最低价,特斯拉 Model Y 现车尾款立减 1 万元
贾巴里21+11 阿门19+11 白魔17+7 三球23+8 火箭送黄蜂5连败
消息称vivo X200 Ultra手机支持全焦段 4K 120FPS 视频录制
三星 Galaxy M16 5G 手机抢先看:天玑 6300 芯片、8GB 内存
荣耀Play9T Pro手机官宣12月26日开启预售,主打“轻薄抗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