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视讯厅局长访谈·广西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设教育强区

  师资体系     |      2025-03-13 11:14

  EVO视讯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专栏,刊发各省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访谈,宣传各地召开教育大会和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核心内容、重点举措等。

  今天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图片、一篇专访,来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方面有什么举措——

  广西大学郑皆连院士主持建设的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广西教育厅新闻办供图

  ——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友谊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动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广西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西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思考?对此,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友谊。

  问:2024年10月16日召开的全区教育大会,对广西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作了系统部署。下一步,广西将重点从哪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答:对标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广西教育强起来、壮起来,是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动教育强区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力量。概括来说,就是“五个紧扣”。

  一是紧扣立德树人凝心铸魂,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壮美广西”系列思政工作品牌,努力培养让党放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紧扣服务壮美广西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紧密对接广西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和内涵发展,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三是紧扣解决教育急难愁盼,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稳步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普通高中扩容提质攻坚,切实筑牢教育强区基点。

  四是紧扣夯实教育强区之基,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共兴尊师重教风尚。

  五是紧扣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深化面向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将广西建成东盟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助力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问: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抓牢根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坚守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切实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想在前、抓在先,不断为民族团结夯实根基,为边疆繁荣播撒希望。

  二是夯实基础。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坚持开好大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发挥好国家统编教材以及《壮美广西》等地方教材铸魂育人作用。同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三是建强载体。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广西三月三”等重要节日以及中小学研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推动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建好示范。加快推进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优化边境地区学校布局,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重点打造80所边境国门学校,推动边境8个县(市、区)加快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形成对全国边疆省区办好边境地区教育的示范。

  问: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请问,广西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是整体规划,搭建专业发展新平台。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建设,优化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实施广西基础教育“五育工程”(育新秀、育优师、育骨干、育名师、育大家),完善教师培养发展体系,遴选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和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支持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畅通教师专业发展渠道。

  二是协同帮扶,打造名师培养新模式。实施“百名校长帮百县、千名优师带千校、万名师生下万村”专项行动,开展名校长团队精准帮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系列支教走教计划,实现教师五年一周期培训全覆盖。

  三是系统设计,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各地完善教师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师资优质均衡配置。深化国家试点改革、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问:广西区位优势独特,在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有着怎样的布局谋划和发展前景?

  答: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努力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更多成果。

  一是建好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继续推动“造船出海”,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二是持续擦亮“留学广西”品牌,进一步完善留学优惠政策,提高区内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吸引更多东盟国家学生来广西留学。

  三是深化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与更多东盟国家开展教育科研、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为拓展和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贡献更多“广西力量”。

  答:我想用三句线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广西的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朝着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茁壮成长。

  到2035年,广西教育的普惠性更高、可及性更强、便捷性更优,各族群众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到2035年,广西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更强,教育成为新时代壮美广西的重要原动力,构筑起面向东盟的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EVO视讯。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首选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